《史记》人物之燕太子丹——总想一蹴而就的投机取巧者
2025-08-14 17:51:00
苏秦光环下的影子高手——苏代(上)
苏秦与张仪是战国时期耀眼的明星。二人师从鬼谷子,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促成合纵连横而历史留名。
合纵连横双星闪耀。
苏秦族弟苏代、苏厉,看到哥哥功成名就,遂顺心愿,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三兄弟同为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和谋略家,后世也称为“三苏”。
其实,在苏秦这颗明星光环掩映下,苏代也是历史进程的重要推手,他才是躲藏在苏秦光环下的影子高手。
据《史记》记载,苏代初事燕王哙,又事齐湣王,后被燕昭王召回燕国。在司马迁的纪录中很多重大历史事件都苏代的影子:燕哙禅让,白起之死,燕昭王灭齐,劝齐湣王放弃称帝……
苏秦在燕国的时候,和国相子之结成了儿女亲家,苏代与子之交往密切。
燕王哙即位以后,齐国大夫担心苏秦争权夺利,而派刺客杀掉苏秦。苏秦死后,齐宣王又任用了苏代。
苏代为齐使於燕,燕王问曰:“齐王奚如?”对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对曰:“不信其臣。”苏代欲以激燕王以尊子之也。于是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遗苏代百金,而听其所使。——《史记·世家第四 燕召公》
燕王哙画像。
白话一下,苏代为齐出使到燕,燕哙问他说:“齐王这个人怎么样?”苏代回答说:“肯定不能称霸。”燕王问:“为什么呢?”苏代说:“不信任大臣。”苏代是想用这些话刺激燕王,使他尊重子之。于是燕王十分信任子之。子之因此赠给苏代一百镒黄金,任凭他使用。
这次对话还有一个背景,那就是燕王哙三年,即公元前318,燕国联合楚国及韩、赵、魏三国去攻打秦国,无功而返。当时子之为燕相,位尊权重,主决国家大事。
几乎与苏代同步,还有人劝谏燕王哙,要学习尧舜禅让成就自己的贤名。这个人叫鹿毛寿,有理由相信鹿毛寿是子之或者苏代收买了。
燕哙禅让,不仅给了帽子,官吏任免权也给了子之。
“王因收印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史记·世家第四 燕召公》
燕王哙为了做到彻底让位,俸禄在三百石以上的官吏任免权交给了子之,子之坐上王位,燕哙转身做臣子去了。
以土偶笑孟尝君
“人怕出名猪怕壮”,孟尝君招贤纳士美名传到了秦国。秦昭王听说之后,就于公元前300年先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然后邀请孟尝君到秦国会见一下。
孟尝君那颗激动的小心脏按捺不住兴奋,收拾行李套上驴车准备西去秦国。门客都不赞成他赴秦,各种劝说,他却不听,执意前往。
“今旦代从外来,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语。木禺人曰:‘天雨,子将败矣。’土禺人曰:‘我生於土,败则归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史记·列传第十五 孟尝君》
《土偶人与木偶人》寓言故事。
白话一下,“今天早上我从外面来,见到一个木偶人与一个土偶人正在交谈。木偶人说:‘天一下雨,你就要坍毁了。’土偶人说:‘我是由泥土生成的,即使坍毁,也要归回到泥土里。若天真的下起雨来,水流冲着你跑,可不知把你冲到哪里去了。’”
战国时劝谏都喜欢隐语,通过讲故事来启发别人思考。上面小故事是苏代给孟尝君田文讲述的。
“如今的秦国,如虎似狼,您执意前往,您能不被土偶人嘲笑吗?”孟尝君听了之后,似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竟然停止了出行的准备。
的确如此,楚怀王不就是被秦昭王骗到了秦国,以至于客死他国。
齐湣王二十五年,即公元前299,齐国终于又派孟尝君到了秦国。
秦昭王起先打算让孟尝君担任秦相,有人劝说:“孟尝君齐王同宗,如果任秦相,谋划事情必定是先替齐后秦,那样子秦国就危险了。”于是,秦昭王改变主意,意欲杀掉孟尝君。
成语“鸡鸣狗盗”人尽皆知。
孟尝君知道情况之后,上演了虎口脱险大戏,在“鸡鸣狗盗”辅助下,孟尝君成功逃亡,经过赵国返回齐国。
(《史记》矛盾之处:秦泾阳君入质齐,从田敬仲完世家为齐湣王二十四年,而秦世家则为秦昭襄王六年,六国年表为秦昭襄王七年,此与穰侯列传时间相同;孟尝君入秦为相,田敬仲完世家为齐湣王二十五年(齐将泾阳君送归),而秦世家则为秦昭襄王九年,六国年表秦昭襄王八年;孟尝君免秦相逃生,田敬仲完世家齐湣王二十五年,而秦世家秦昭襄王十年。)
苏代免周借兵粮
齐湣王对孟尝君出使秦国感到内疚。于是,孟尝君从秦国死里逃生之后,公元前298年,齐湣王二十六年以孟尝君为国相,并且让他主持政事。
孟尝君对秦失信产生怨恨,准备以齐国曾帮助韩国、魏国攻打楚国为理由,来联合韩国、魏国攻打秦国,为此向西周借兵器和军粮。
然而,齐韩魏三国联军搞了一日游,跑到函谷关驻扎了一下,无功而返。这次三国“阅兵”,在田齐、韩、魏世家记录基本相当,而秦本纪干脆只字不提。
齐湣王二十六年,“齐与韩魏共攻秦,至函谷军焉”;韩襄王十四年,“与齐、魏王共击秦,至函谷而军焉”;魏哀王二十一年,“与齐、韩共败于秦函谷”;秦昭襄王九年,“孟尝君来相秦。奂攻楚,取八城,杀其将景快”。
苏代才是隐藏在苏秦背后的影子高手。
这次联军行动因为苏代劝阻而以失败告终。这也本来是孟尝君建功立业的一次大好机会,无论成败都将被历史记录。
“齐国帮助韩魏攻打楚国,占领了宛、叶两个地方,结果让韩、魏拥有而强大。如今再攻打秦国仍然是加增强了韩魏实力。如此一来,韩魏南边不再担心楚国,西边没有秦国的祸患,那么齐国就危险了。强大的韩魏必定轻视齐国而畏惧秦国,我实在替您感到不安。”
苏代向孟尝君分析三国联军攻打秦国的后果,虽解旧恨却添新忧。苏代不仅提出问题,并且提供了解决方案。
“君不如令敝邑(指西周)深合(交好)于秦,而君无攻,又无借兵食。君临函谷而无攻,令敝邑以君之情谓秦昭王曰‘薛公必不破秦以强韩、魏。其攻秦也,欲王之令楚王割东国以与齐,而秦出楚怀王以为和’。”——《史记·列传第十五 孟尝君》
白话一下,军队驻扎到函谷关但不要进攻,让西周与秦国深切交好,把您的想法转告给秦昭襄王“薛公一定不会攻破秦国来增强韩、魏两国的实力。不过是想要大王责成楚国把东国割给齐国,并把楚怀王释放出来以相媾和。”
苏代构思确实不错,一秦国不被攻打,二楚国以土地换和平,三齐国获得楚的土地,四秦释放囚禁的楚怀王。
孟尝君于是让韩、魏向秦国祝贺,避免了一场兵灾,使齐、韩、魏三国不再发兵进攻,也不向西周借兵器和军粮了。但是,释放楚怀王,秦国并没有这么办。
苏代为何替西周代言?这个没有明确,没有留下痕迹让我们去猜想。
劝齐王取消帝号
在春秋战国时期,称王已经是僭越了周朝的“礼制”,于法不容的事情。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连年征战,横扫各诸侯国,已经成为诸侯中绝对强国。
秦昭襄王不满意王的称号,比王更高一个荣耀是“帝”,“三皇五帝”中的“帝”。于是,秦就想拉拢强大的齐国一起称帝,那时齐国的势力也并不弱。
这一年是秦昭襄王十九年,齐湣王三十六年,即公元前288年,“王为西帝,齐为东帝”。
然而,秦昭襄王称帝的梦想被苏代搅黄了,“皆复去之”。
苏秦苦读,成功是很好的榜样。
“嘻,善,子来!”见到从燕国来齐的苏代,齐湣王表示出极高的热情,是出于秦送来的“高帽子”,还是找到了可以倾诉的知音?
“秦使魏冉致帝”,齐湣王兴奋的告诉苏代,秦国派魏冉到齐国传达称帝的意图,你认为如何?
苏代没有做深入思考,就回复齐湣王说:“大王问臣下的这个问题太仓促了。祸患的尝尝是从细微之处产生的。”
“愿王受之而勿备称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且让争帝名,无伤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史记·世家第十六 田敬仲完》
苏代劝齐湣王不妨接受帝号,但不要马上就准备称帝。等待秦国称帝后,如果天下没有反对声音,再称帝不迟。况且,在争称帝名上谦让,无伤大雅。如果秦称帝后,天下都反对他,大王就不要称帝了,而要趁机收拢天下人心。
苏代接着分析,秦齐并立两帝,对秦国有利,而对齐国无益。因为秦国的实力要高于齐国,并称帝号诸侯会以秦国为尊,而齐国只是陪衬,反而会遭诸侯怨恨。
只顾开心的齐湣王幡然醒悟,于是“去帝复为王”。
秦国原本以为忽悠齐国一起称帝,即使诸侯怨声载道也没人敢叨叨,毕竟两大强国共同做事。岂料,半路杀出来个苏代,三言两语击碎了秦昭襄王的称帝梦想。(未完待续)
2025-08-14 17:51:00
2025-08-13 04:25:03
2025-08-13 04:22:47
2025-08-13 04:20:31
2025-08-13 04:18:16
2025-08-13 04:16:00
2025-08-13 04:13:44
2025-08-13 04:11:28
2025-08-13 04:09:13
2025-08-13 04:06:57
2025-08-13 04:04:41
2025-08-12 19:02:19
2025-08-12 19:00:03
2025-08-12 18:57:48
2025-08-12 18:55:32
2025-08-12 18:53:16
2025-08-12 18:51:00
2025-08-12 18:48:45
2025-08-12 18:46:29
2025-08-12 18: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