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重男轻女”而自杀,拍全裸写真的“鬼后”王小凤:为何抑郁?
2025-04-27 18:32:12
军队文职考点速记,今日考点:世界现代史。(每日更新)快关注
世界现代史
1.联合国的成立及其演变
在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加州旧金山签定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the United Nations)是一个统一的世界性综合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一贯坚持原则,主持正义,在联合国和国际舞台上享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在未来,联合国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万隆会议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了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由于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通过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涵盖了与会国在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等多个方面所达成的共识。公报中“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提出了载入史册的十项原则,是亚非国家对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贡献,是世界历史进程中划时代的里程碑。
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舆论、特别是亚非拉和欧洲国家广泛的支持和响应。这大大促进了亚非各国之间团结合作的发展。
3.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Non-Aligned Movement)。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针对当时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殃及广大中小国家的情况,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9月,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5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不结盟运动诞生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不结盟运动的内容不断丰富,但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维护世界和平,呼吁第三世界国家加强团结,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两大阵营的对立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的签订,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建立;1955年,《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统称《华约公约》签订,以苏联为首的7个国家社会主义建立。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存在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1991年底)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表现在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北约和华约的军事对峙及对第三世界的争夺,经济上的相互的禁运和封锁,军备上的疯狂竞争,妄图取得战胜对手的优势,意识形态上的相互攻击。总的来说,就是以美国和苏联的两大集团在世界的权利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位置,相互敌视、对峙,但是又不能击败对手的世界权力划分形势。
5.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EU),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创始成员国有6个,分别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现拥有27个会员国,正式官方语言有24种。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欧盟的条约经过多次修订,运作方式依照《里斯本条约》。政治上所有成员国均为议会民主国家(2008年《经济学人》民主状态调查),经济上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实体(其中德国、法国、意大利为八国集团成员),军事上除瑞典、芬兰、爱尔兰、奥地利、马耳他与塞浦路斯六国以外(其中前五国是国际公认的永久中立国),其余21个欧盟成员国均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
6.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是指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及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解体的事件。苏联在政治领域中由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官僚主义盛行、严重脱离群众。思想理论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思想僵化,照抄照搬脱离本国国情,知识分子没有表达意见的自由。经济上,计划经济体制一统天下,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片面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收入分配长期搞平均主义,不承认私有财产也不尊重和保护一切私有财产与公民权利,违背国际历史文明的发展潮流,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缓慢。外交上搞大国主义、霸权主义,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内政,全面扩军备战,与美国争霸,消耗和削弱自身实力,加剧了国内动荡。1991年9月6日,波罗的海三国宣布独立;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领导人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举行最后一次会议,苏联正式解体,苏联解体分裂成15个国家。
东欧剧变,又称苏东剧变、东欧大革命、东欧民主化。西方社会也称为1989年革命。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这个事件以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7.国际恐怖主义
国际恐怖主义是恐怖主义的一种,是指非国家组织为取得某种国际政治目的,以他国平民、政府、和武装人员为对象,以造成敌国的普遍社会恐惧为手段而采取的暴力行动。
国际恐怖主义是一种大范围、跨国际的反人类活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在坚决反对它的同时,人们还应理智地看到,国际恐怖主义赖以生存的土壤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因此,人类理应为反恐怖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国际恐怖主义目前看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民族主义型:如北爱尔兰共和军等。(2)宗教极端主义型:如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和“哈马斯阵线”、印尼的“伊斯兰祈祷团”等。(3)极右意识形态型:如德国新纳粹党、德国人民党等。(4)极左意识形态型:如意大利红色派、日本红色旅等。(5)现代科技型:如生化武器、毒气、细菌战等。
国际恐怖主义将是复杂的、而且是长久的。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造成的危害还是取得了一些共识,大家都谴责暴力行为、同情受害者、关注损失与恐怖效应,国际反恐合作便是在这一背景下达成的。
8.社会主义国家的巩固
社会主义国家,一般指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标志是共产党(工人党或劳动党)执政,而且往往是采用一党制或一党专政制。由于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一党制或一党专政制,且是共产党(工人党或劳动党)执政,因此在世界上又被称为“共产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后,大多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9.探索与改革历程
(1)改革开放启动和全面展开阶段(1978——1987)
这一阶段,以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又可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亚阶段:前阶段改革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开展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后阶段改革的重点逐渐从农村转向城市,以搞活国有企业为中心环节全面展开。
(2)波折总结和目标确定阶段(1987——1992)
从1987年到1992年,改革开放经历波折进入反思总结和目标确定阶段。在改革从农村扩展到城市之后,随着价格“双轨制”、物价上涨和一些腐败现象的出现,加之人们当初对改革的承受能力的限制等复杂的原因,改革开放出现了波折。1989年之后,人们开始反思和总结,出现了不同倾向的社会思潮。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秋季召开了党的十四大,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初步建立阶段(1992——2002)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之后,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按照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和基本途径,不懈努力,到20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这一阶段,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完善阶段(2002——2012)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全面部署。自此,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10.欧美与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与调整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冷战的政治阴云又笼罩世界。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中,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激荡下,带着对经济大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反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普遍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孕育而生,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迎来了
“黄金时代”。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第三阶段,经过高速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美国在战后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宝座,主导世界市场,扶植西欧和日本的复苏和发展日本和欧洲经过50-60年代的经济恢复,到70年代后期,已完全医治好战争的创伤,出现了高速经济增长。
欧洲资本主义的重新崛起则唤醒了其政治、民族意识。随着经济的发展,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感到要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国际地位,促进经济的发展,一体化进程的步伐加快,于是建立“欧洲共同体”组织,它对于冲破美苏两极格局的束缚有推动作用。欧盟的建立也对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盟友,日本在战后民主化改革等一系列内外革新的洗礼下,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与美国、西欧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舞台上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11.亚非拉地区国家的局势与发展
(1)战后初期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为战后初期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促使战后初期亚非民族独立运动少有高涨。
重大事件: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治和独立,以色列的建立。
苏丹、突尼斯、摩洛哥和利比亚独立;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的斗争和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先进届亚非会议召开。
(2)殖民体系的崩溃
背景:亚非会议和埃及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鼓舞和推动了非洲国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拉美民族独立运动同时高涨。
重大事件:“非洲独立年”,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较终崩溃。古巴革命使美国对古巴半个多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
(3)第三世界崛起
背景:50年代末60年代初,独立的亚非拉国家面临反帝、反殖和维护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日益加剧,许多新兴的民族国家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重大事件:不结盟运动诞生,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七十七国集团”建立,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
1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加速演变
(1)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政治格局初步形成。
雅尔塔体制及其实质与作用:
①雅尔塔体制
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英三大国首脑通过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
②雅尔塔体制的内容与实质
a.内容:协调盟国最后战胜法西斯国家的战略步骤;确定对战败国处理的原则;战后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问题等一系列协议或协定。
b.实质: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国际力量的对比状况,美、英、苏三国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战后世界秩序重新做出安排,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美苏最终占据了国际政治的中心位置,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③雅尔塔体制的主要作用
a.积极作用: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与和平共处,有利于防止战后法西斯主义复活、维持欧洲和世界的和平、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b.消极作用:体现了美苏等大国的强权政治,制造了军事上的两极分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长期对立,成为战后世界局势紧张和战争危险的主要因素。
(2)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
①两大阵营形成的原因
a.德、意、日三国被彻底战败,英、法实力受到极大削弱,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
b.美国成为世界强国,苏联国际威望增强;
c.人民民主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相继建立。
②两大阵营形成的标志
a.西方阵营:帝国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
b.东方阵营:社会主义阵营(共产主义阵营)。
(2)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两极政治格局动荡分化改组。
①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第三世界崛起。
a.万隆会议召开(1955-04-18-24);
b.不结盟运动诞生(1961-09);
c.七十七国集团建立(1964-04)。
②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a.波匈事件(波兰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1956-10);
b.“布拉格之春”(1968-08-20)(苏联侵略捷克斯洛伐克);
c.中苏关系破裂(1960-1989)(中苏大论战:1962-12-15----1964-07-14);
d.莫斯科会议(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1965-03、05)。
③西欧日本独立自主意识增强,帝国主义阵营分化。
a.经济上:
l 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逐步丧失;
l 西欧、日本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l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1967))。
b.政治上:
l 法国的“戴高乐主义”(1959-01-08 法德、法苏、法中合作);
l 联邦德国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1969);
l 日本的“亚洲自主外交”(1968)。
(3)20世纪70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两极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①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日益增强。
a.中国取得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1971-10-25);
b.中美关系改善(1972-02-17)并建交(1979-01-01);
c.中日建交(1972-09-29)。
②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③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a.促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b.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④西欧日本独立自主意识进一步增强。
a.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召开(1972-1975)
b.日本谋求政治大国战略(1981)
c.东欧国家要求独立自主
⑤美苏由激烈争霸走向缓和
(4)20世纪70年代,苏攻美守。
①苏联在军事经济力量方面大大增强:
a.1972年军费超过美国;
b.1975年获得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c.同时,更大规模地在第三世界扩张;
d.1978年支持越南(洪森)侵柬反华(波尔布特);
e.1979年12月27日公然出兵入侵阿富汗。
②美国实行尼克松主义(1969),在全球开始战略收缩。
(5)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攻苏守。
①美国“扩军抗苏,重振国威”,同苏联展开全面争夺。
②1985年3月,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上台,提出“改革与新思维”,开始放弃同美国对抗的政策。
(6)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苏缓和。
①1985年11月—1990年9月美苏首脑会晤8次,外长会谈46次,达成了《美苏中导条约》(1987-12),《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1990-10)。
②美苏关系从紧张转向缓和,成为两极格局终结的先声。
(7)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终结。
①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
a.1989年12月2日美苏马耳他首脑会晤是冷战结束的标志;
b.1991年12月26日,苏联正式解体是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
②两极格局终结的原因
a.军备竞赛加剧,b.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c.发展中国家崛起。
(8)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
①此次世界格局转换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
②此次世界格局转换是一个渐进过程,时间长,复杂化;
③目前世界局势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
2025-04-27 18:32:12
2025-04-27 18:29:56
2025-04-27 18:27:40
2025-04-27 18:25:24
2025-04-27 18:23:09
2025-04-27 18:20:53
2025-04-27 18:18:37
2025-04-27 18:16:21
2025-04-27 01:38:49
2025-04-27 01:36:33
2025-04-27 01:34:17
2025-04-27 01:32:02
2025-04-27 01:29:46
2025-04-27 01:27:30
2025-04-27 01:25:14
2025-04-27 01:22:59
2025-04-27 01:20:43
2025-04-27 01:18:27
2025-04-27 00:08:09
2025-04-27 00: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