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天集团:韩国第五大企业集团,日韩混血的企业巨头
2025-11-02 09:16:51
东亚病夫:想象的民族耻辱

今天咱们谈谈「东亚病夫」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有人认为「东亚病夫」是特指中国人的?
最早称国人是「病夫」的其实不是外国人,而是中国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天演论》的严复。

《天演论》严复
1895年,严复在天津德国人汉根纳办的中文报纸《直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原强》,第一次使用了「病夫」这个说法。他的原话说的是:盖一国之事,同于人身。今夫人身,逸则弱,劳则强者,固常理也。然使病夫焉,日从事于超距赢越之间,以是求强,则有速其死而已矣。今之中国,非犹是病夫也耶?

德国人汉根纳办的中文报纸《直报》
他的大致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也就像人的身体一样,用进废退,越锻炼就会越强健,过于安逸反而会衰弱。但是这指的是健康人,如果是病人则不一样,病人如果过量运动逞强好胜,只能是死得更快而已,今天的中国难道不像是个病人吗?
他后边紧跟着又说中国今天也学习西方,搞船政、制造、海军,矿业等一系列所谓洋务和变法,但是就像「淮橘为枳」,这些在西方富国强军的基础,到中国就都变了味,徒有其表却未见其效。他认为这是因为所谓“上作而下不应”,这才是天下之祸。所以严复认为,解决中国的问题是要“开民智”、“鼓民力”和“新民德”。他的意思是说,如果中国不进行国民启蒙教育,如果不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只是一味强调变法,强调制度建设,不仅不能见效,反而会让这个“病夫”死得更快。
《原强》是严复的一篇政论文章。严复是试图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解释中国问题,寻求中国的发展之路。咱们在这不分析评论严复的观点,只是说明严复是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中,提出了「病夫」这个说法。
外国人最早用“东亚病夫”(Sick Man of East Asia)一词是在1896年。1896年10月17日英国的《伦敦学校岁报》上发表了一篇评价甲午战争的文章。当时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转载了这篇文章。而梁启超在他主编的《时务报》上,又将其翻译成中文发表了这篇文章,并且给其另加了一个标题叫《中国实情》。这篇文章的英文原文已经找不到了,所以无法查证其原文究竟是怎么说的。但其中有一段话翻译成的中文是:“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然病根之深,自中日交战后,地球各国始悉其虚实也。” 意思是说:中国就像一个东方的病夫,但是很长时间以来仍旧麻木不仁。这次的中日战争,让全世界各国都知道了其病得有多深。「东亚病夫」这个说法,应该就是从这个所谓「东方病夫」来的。

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
但英国人这个「东方病夫」的说法与严复无关。英国人是从19世纪中叶,英文创造出来的「欧洲病夫」这个词借用过来的。(Sick man of Europe)英文中欧洲病夫这个说法,最早出现在1860年5月12日的《纽约时报》上,当时特指的是衰落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后来这个说法成为一种习惯用法,用来形容过很多欧洲国家。

Sick man of Europe 欧洲病夫
比如20世纪70年代,英国因为劳资纠纷不断,经济实力下滑,就被经常称为「欧洲病夫」。爱尔兰和葡萄牙,没有加入欧盟之前,是欧共体中最穷的两个国家,也被称为「欧洲病夫」。90年代后期由于经济危机和社会秩序混乱,俄罗斯和许多东欧国家也被称作「欧洲病夫」。两德统一后,德国经济一度陷入困境,也被媒体称为过「欧洲病夫」。2005年《经济学人》杂志,又把意大利说成是“真正的「欧洲病夫」。2007年《摩根·斯坦利:全球经济论坛》的报告里,又说法国是新的「欧洲病夫」。

梁启超等人游欧洲
在中国,严复以后,很多中国启蒙知识分子沿用过他的「病夫」的这个说法。比如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中说:称病态毕露之国民为「病夫」,实在也不算诬蔑。但是严复所说的「病夫」,显然指的是中国,就是指当时的清政府。而梁启超所说的“病夫”,则指的是国民。所以虽然梁启超借用了「病夫」这个说法,但是他却偷换了“病夫”的含义。

梁启超 《新大陆游记》
尽管如此,“病夫”这个说法在当时也不能算是对国人的侮辱和轻蔑,更多的是对国人的警醒之言。鲁迅陈独秀也称过国人为「病夫」,这就跟柏杨说「丑陋的中国人」,鲁迅批判国人的“劣根性”是一个意思。他们的本意,在于呼吁激励国人自立、自强,这是对民族自尊的一种文化构建。1905年,小说家曾朴就自称「东亚病夫」,他在写《孽海花》一书时,给自己起的笔名就是「东亚病夫」。

曾朴著《孽海花》笔名「东亚病夫」
而在西方,因为某种原因,称某国为“病夫”这种说法至今仍在使用。比如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约翰·坎普纳(John Kampfner)在批评英国脱欧时就使用过这个说法。他说:「脱欧」使英国成为一个国际笑话,「脱欧」会让英国成为「欧洲病夫」。
最近的被称为“欧洲病夫”的国家是法国,波兰外长亚采克·恰普托维奇在谈到法国2025年的黄马甲骚乱,和斯特拉斯堡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时,对波尔萨特新闻电视频道说,“法国是新的「欧洲病夫」,是对欧洲的拖累,法国的问题正在伤害整个欧洲地区”。

波兰外长亚采克·恰普托维奇
由此可见「病夫」确实不是什么好词,确实有批评和不屑贬低之意,但也还不能说就是故意的侮辱和冒犯,也说不上是恶意的人身攻击。况且所谓「东亚病夫」这个说法是从「东方病夫」来的,而所谓「东方病夫」是借用的「欧洲病夫」这个说法。既然欧洲很多国家都被称为过「欧洲病夫」,那么为什么有人认为「东亚病夫」一词,就是特指中国人的?而不能理解为也可以是指代东亚其他的国家或者国民呢?最大的可能是因为政治家的言论。
比如1956年毛泽东在《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说:“过去说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经济落后,文化也落后,又不讲卫生……但是,经过这六年的改革,我们把中国的面貌改变了”。郭沫若在1959年《全运会闭幕》时写诗说:“中华儿女今舒畅,东亚病夫已健康。”应该说从毛泽东和郭沫若的话里可以看出,他们认为「东亚病夫」指的就是中国人。

毛泽东 《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
而为什么有人认为「东亚病夫」这个说法,是对中国人故意的侮辱、冒犯和人身攻击呢?

郭沫若 1959年在全运会闭幕时
最大的可能是因为文学作品造成的影响。李小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主演过一部电影《精武门》。在这部电影里有段情节,日本武馆的武士寻衅滋事,无理取闹,说中国人是「东亚病夫」,不堪一击,不敢与他们比武,并上门送来一块上写「东亚病夫」的牌匾,给中国武馆,因为师傅嘱咐不要惹事,所以众徒弟强压怒火,隐忍未发。随后李小龙扛着「东亚病夫」的牌匾,找上门去,只身爆踢日本人的武道馆,将二十多个日本练家子单个集体轮流各种虐捶。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

后来李连杰,甄子丹也都在“精武系”的一系列影片中,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演绎过这个经典桥段。简而言之:日本人污蔑中国人是「东亚病夫」,中国人有力地回击了日本人,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但是中国人并没有说日本人也可以是「东亚病夫」。应该说因为电影的成功,使这个文学叙事深入人心,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愿意相信,这个为了艺术效果虚构的情节,就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与事实。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这种“受迫害妄想狂式的文学叙事”,对“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按照台湾历史学者杨瑞松的话说:“中国人为激发民族主义情绪所做的自我污名化,使「东亚病夫」成为想象的民族耻辱”。
2025-11-02 09:16:51
2025-11-02 09:14:36
2025-11-02 05:07:17
2025-11-02 05:05:02
2025-11-02 05:02:46
2025-11-02 05:00:30
2025-11-02 04:58:15
2025-11-02 04:55:59
2025-11-02 04:53:44
2025-11-02 04:51:28
2025-11-02 04:49:13
2025-11-02 04:46:58
2025-11-02 04:44:42
2025-11-02 04:42:27
2025-11-02 04:40:12
2025-11-02 04:37:57
2025-11-02 04:35:41
2025-11-01 19:49:49
2025-11-01 19:47:33
2025-11-01 19:4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