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原属英国,1662年法国花费32万英镑购得
敦刻尔克是一个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法国港口城市,其以1940年的敦刻尔克撤退而闻名。当时33.6万英法联军在德军的围追堵截下成功渡海撤退到英国,为日后的反攻积蓄了力量。
历史上,敦刻尔克曾经数度易手。其原是佛兰德伯国的一部分,后来随着佛兰德女公爵嫁给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二世,勃艮第末代公爵的独女嫁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敦刻尔克先后归勃艮第和哈布斯堡王朝所有。而在哈布斯堡王朝之主查理五世分家之后,敦刻尔克被划入了以查理五世之子腓力二世为君主的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后来英法等国不断挑战西班牙的霸主地位,并在1658年6月的沙丘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根据战后协商,敦刻尔克归属英国。然而仅数年之后,英王查理二世就以500万里弗尔(相当于32万英镑)的价格将敦刻尔克卖给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那么查理二世为何会将一个濒临海洋的前沿基地卖给法国呢?其有着哪些考量呢?
1)巩固自身统治
查理二世将敦刻尔克卖给法国是在1662年,而这一年距离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只有两年。克伦威尔去世后,继任护国公的理查·克伦威尔性格懦弱,无法平抑其父生前积累下的矛盾。所以在一片混乱中,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决定以恢复君主制的方式来稳定社会秩序和防止出现新的人民运动。1660年,漂泊在外的前国王之子查理回到伦敦并登上王位,称查理二世。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以查理二世为首的封建王党们虽然想恢复资产阶级革命以前的状态,但在当时的英国社会经济中资本主义因素已处于不可逆转的发展之态。所以面对资产阶级的不断壮大,查理二世急需外援。而此时的法国波旁王朝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专制制度国家。正当英国的专制制度从高峰跌落并逐渐走向消亡的时刻,法国的专制制度却得到了巩固和加强。路易十四在其亲政的54年里(1661至1715年),将绝对君权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朕即国家”就是他王权至上理论的绝佳体现。所以说面对海峡对岸那个强势的法兰西王国,刚刚登上王位的查理二世希望与之建立某种联盟关系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而在此种情况下,查理二世将与法国近在咫尺的敦刻尔克卖给路易十四也就不足为奇了。
2)制约荷兰
十七世纪的荷兰是世界头等贸易和殖民强国。当时的荷兰凭借庞大的商船队、遍及全球殖民地以及由私人集资筹建的股份制公司,不仅垄断了对波罗的海、印度和美洲等地的贸易,而且控制了英国海外殖民地的进出口生意。所以英国为了确立海上贸易的优势地位,颁布《航海条例》,规定任何商品都不得输出和输往英国殖民地,除非由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船只载运。此举直接导致了旷日持久的英荷战争的爆发。由于敦刻尔克地处欧洲大陆的西北海岸,在战争期间很容易遭受到荷兰海陆军的夹攻,所以为了避免在战争中失去,还不如将之卖给法国,在取得丰厚报酬的同时还可以促使法国减轻对荷兰的支持和援助。
3)缓解财政危机
英国中世纪时期的税收传统是“国王要靠自己生活”。而当时英国国王的收入可分为一般收入和特别收入。一般收入是指为了维持政府正常开支而征收的税收,包括国王领地收入、封建特权收入和关税;特别收入一般是指在发生战争时向全体国民征收的用于公共利益的税收,如人头税、财产税等,但此项税收的收取必须要通过议会授权。而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英国财政状况已到了收支严重失衡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是两次内战、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英荷战争等一系列战争耗费了大量钱财;二是新航路开辟后引发的价格革命使英国进入了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的困境。
所以查理二世在登上王位后通过向国内外借债、出让土地和售卖贸易特权等方式竭力维持收支平衡,而将敦刻尔克出售给法国也是查理二世增加政府收入的手段之一(当时英国全年的财政收入为百万英镑左右)。
1662年以来,除普鲁士和德国曾短暂占领以外,敦刻尔克一直法国边境区的重要堡垒。时至今日,敦刻尔克凭借倚靠欧陆的地理优势,已发展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综合性深水港。敦刻尔克的历史变迁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欧洲错综复杂的博弈纷争,亦见证了一个个国家的兴衰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