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辰大海》主演张晨光:离过一次婚,悲壮的父爱让人感动
2025-07-16 18:21:22
冯唐易老:岁月与人才的浩叹
冯唐易老:岁月与人才的浩叹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一传世成语,如同一曲幽咽的悲歌,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回荡,诉尽了无数贤才的壮志难酬与命运无常。它不仅仅是对个体命运的喟叹,更是对整个历史进程中人才境遇的深刻反思,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里,这类成语恰似熠熠星辰,照亮了后人对往昔岁月、人生百态以及社会万象的洞察之路。
“冯唐易老”源出唐代王勃的千古骈文《滕王阁序》。彼时,王勃年少才俊却仕途偃蹇,于滕王阁的盛宴之上,笔走龙蛇,“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借这诸多典故,抒发了韶华易逝、功名难就的深沉怅惘。
冯唐画像
其字面意义虽只言冯唐衰老之速,然个中深意,却是对人生如白驹过隙的感喟,对有识之士困于时运、难以尽展其才的愤懑与惋惜。冯唐,自此成为了壮志未酬的经典象征,时刻警示着后人,纵有经天纬地之才,若时运不济、机遇寥寥,亦难逃被时光洪流淹没的命运。
冯唐身处西汉盛世,其为人刚正不阿,性直敢言,初为汉文帝朝的中郎署长。据《史记·冯唐列传》载,一日,汉文帝銮驾行经中郎署,见冯唐形容已老,遂动问。
交谈间,冯唐尽显其非凡卓识与果敢气魄。当是时,匈奴屡屡犯境,文帝慨叹若得廉颇、李牧那般良将,边陲何忧?冯唐却直言不讳,称即便文帝有此等名将,恐亦难委以重任。并以云中太守魏尚为例,魏尚御匈有功,爱兵如子,倾其俸禄犒赏士卒,致麾下军威大振,然因上报战功微有差池,便遭文帝罢黜削爵,罚为苦役。冯唐以为,如此苛责必寒将士之心,于国防大不利。文帝闻之,深以为然,当即赦魏尚之罪,复其官职,且擢升冯唐。
奈何冯唐宦海浮沉,命运多舛。景帝继位后,其耿介之性得罪诸多权贵,遭排挤外放为楚相。于楚地,冯唐守正不移,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然其政治抱负亦因此难以伸展。及武帝登基,广征贤才,冯唐之名被荐。然岁月无情,此时的冯唐已年逾九十,垂垂老矣,往昔之壮志豪情,已被岁月消磨殆尽,纵武帝有心启用,亦只能望其衰老之态而兴叹,终无奈作罢。冯唐之一生,遂在悠悠岁月中蹉跎而过,空怀满腹经纶、一腔报国热血,却因种种机缘乖蹇,未能于政治舞台之上纵横驰骋,唯余无尽遗憾,在历史的风烟中悄然散去。
遥想西汉当年,那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冯唐的身影在其间若隐若现,宛如一颗孤星,虽有独特光芒,却被命运的重重迷雾所遮蔽。冯唐生于寻常人家,自幼敏而好学,饱览经史,心怀治国平天下之宏伟抱负。弱冠之时,他英姿勃发,凭藉自身才华与不懈努力,踏入仕途,成为中郎署中一员。
彼时的中郎署,英才汇聚,少年才俊们或擅辞章,或精武艺,皆盼能于朝堂之上崭露头角。冯唐身处其间,不显山露水,唯默默耕耘,诵读圣贤典籍,研习治国理政之术,于无声处积累学识与经验。他性喜沉静,不善阿谀谄媚,相较那些长袖善舞、专营钻营之辈,显得格格不入。然冯唐不以为意,他笃信真金不怕火炼,只要自身才学过硬,终有一日能得君上青睐。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冯唐在中郎署中一待数十载。岁月如刀,在他的面容刻下深深皱纹,乌发渐成霜雪,曾经挺直的脊梁亦渐趋佝偻。而其双目,却依然炯炯有神,心中壮志,未曾有丝毫消减。直至那一日,阳光洒落在中郎署的庭院,汉文帝的车驾缓缓驶入。刹那间,署内鸦雀无声,众人皆敛容屏气,恭迎天子圣驾。冯唐立身于人群之中,心跳莫名加速,他知晓,这或许是此生唯一一次面圣机缘,定当全力以赴。
汉文帝的目光扫过众人,最终停留在冯唐身上,见其容颜苍老,不禁出言问询:“老者,汝是何人?在中郎署任职几何?”冯唐微微昂首,神色从容,朗声道:“臣冯唐,于此效力已数十载。”文帝微微一怔,未料眼前老者竟在这小小中郎署蹉跎半生,遂又问道:“朕常为匈奴之患所苦,每念若有廉颇、李牧之名将在侧,便可高枕无忧。汝意下如何?”冯唐略作思忖,继而沉声道:“陛下恕罪,臣以为,陛下纵有廉颇、李牧,恐亦难使其尽其才。”
文帝闻言,脸色微变,然仍强抑不悦,追问其故。冯唐深吸一口气,将云中太守魏尚之事娓娓道来。“陛下,魏尚守云中,御匈奴,战功赫赫。其待士卒如手足,倾囊以犒军,故而麾下将士用命,军威远扬。然仅因上报战功时首级之数略有出入,陛下便雷霆震怒,罢其官职,削其爵位,罚作苦役。陛下此举,令忠勇之士心寒,日后谁复敢为陛下舍生忘死?”
文帝闻之,如遭雷击,心中豁然开朗,方觉己之过处。他凝视冯唐,目光中多了几分敬意,慨然道:“卿所言甚是,朕今日便赦魏尚之罪,复其原职。卿既有此等见识胆略,朕擢汝为车骑都尉,随侍朕侧。”冯唐闻命,心潮澎湃,多年隐忍与坚守,终得回报。他当即跪地,谢主隆恩,眼中泪光闪烁。
然命运弄人,似有意捉弄这位忠直之士。文帝朝的短暂荣光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景帝嗣位,朝堂风云变幻,波谲云诡。冯唐性如烈火,刚正不阿,其直言快语于朝堂之上树敌无数。权贵们衔恨于心,勾结一处,欲将其逐出朝堂而后快。冯唐亦有所察觉,然他宁折不弯,坚守正道,不肯向权贵低头。在他心中,个人荣辱事小,国家大义为尊。
终被外放为楚相。楚地偏远,远离政治中枢,冯唐置身于陌生且复杂之境。然他未因仕途失意而消沉,反以积极之态深入民间,体察民情风俗,欲为百姓谋福祉。他整饬吏治,严惩贪官污吏,打击豪强恶霸,轻徭薄赋,解民倒悬。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楚地政风渐清,民生渐安。然冯唐心中,始终念念不忘朝堂之上,能再为国家大政方针建言献策,一展胸中抱负。
岁月匆匆,如白驹过隙。汉武帝即位,大汉王朝臻于鼎盛,武帝心怀壮志,欲揽天下英才共铸辉煌。值此用人之际,有人忆起昔日文帝朝直言敢谏之冯唐,遂向武帝举荐。武帝久闻冯唐之名,对其事迹颇感兴趣,遂下诏召见。
冯唐接旨,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此乃暮年之际最后一线生机,纵已风烛残年,亦决心奋力一搏。于是,他不顾年迈体衰,踏上了前往京城之路。一路行来,往昔种种如走马灯般浮现眼前。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中郎署中的默默苦守,文帝面前的慷慨直言,楚地为官的艰辛不易……他暗暗发誓,若此番得蒙武帝重用,必当倾尽余生之力,为国家社稷肝脑涂地。
待冯唐终于颤颤巍巍步入朝堂,拜倒在武帝脚下时,武帝见其老迈龙钟之态,心中不禁涌起一丝失望。尽管冯唐思维尚算清晰,言辞亦恳切诚挚,向武帝详述其治国安邦之策,然岁月不饶人,他已不复当年之勇。武帝审时度势,终觉冯唐难以再担重任,只得长叹一声,放弃了启用他的念头。冯唐眼睁睁望着武帝离去的背影,如遭雷击,满心悲戚与失落。他一生所求,尽付流水,只余下无尽的遗憾与不甘,在岁月的长河中久久回荡。
汉武帝画像
冯唐归乡之后,常独坐于庭院之中,目光呆滞地望着天际那变幻无常的流云。往昔的壮志豪情、理想追求,与现实的无奈落寞交织在一起,令他的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说的苦涩。他常常忆起自己年少时的意气飞扬,在中郎署中无数个日夜的默默坚守,与汉文帝那一场改变命运的对话,以及在楚地为百姓奔波操劳的点点滴滴。
他深知,自己的一生虽充满了坎坷与挫折,虽未竟心中抱负,但他从未曾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在那个风云变幻、波诡云谲的时代,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与原则,以不屈之姿,在历史的长河中镌刻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短短的八个字,蕴含了多少英雄豪杰的辛酸与无奈,承载了多少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它是冯唐一生的真实写照,亦是无数在历史长河中郁郁不得志的仁人志士的共同心声。它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人生之路充满了变数与未知,纵有超世之才,亦未必能顺遂心意,功成名就。唯有珍惜时光,坚守初心,在有限的人生旅程中奋力拼搏,方能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一抹属于自己的亮色,不负此生。
(图片源于网络。创作不易,请勿侵权。)
2025-07-16 18:21:22
2025-07-16 18:19:05
2025-07-16 18:16:49
2025-07-16 18:14:33
2025-07-16 18:12:17
2025-07-16 18:10:01
2025-07-16 18:07:45
2025-07-16 03:48:45
2025-07-16 03:46:30
2025-07-16 03:44:14
2025-07-16 03:41:59
2025-07-16 03:39:43
2025-07-16 03:37:27
2025-07-16 03:35:11
2025-07-16 03:32:55
2025-07-16 03:30:39
2025-07-16 03:28:24
2025-07-15 13:02:07
2025-07-15 12:59:51
2025-07-15 12:57:35